春天里耕耘希望在这盎然春意里,循着蜿蜒的伊洛河向偃师出发。熙熙攘攘的城、阡陌纵横的乡、最早中国的文明起源,描绘着城乡融和共生的振兴画卷。
看!夹河滩区,广袤的麦苗正拔节生长,无人机飞防、智能化喷灌,“新农人”挑起“金扁担”;邙岭之上,成片的黄杨正起苗装车,造型黄杨、盆景黄杨,好品质卖上好价钱。
听!乡里中心的爽朗笑声,民宿小院的尽情聊天,“村BA”赛场的喧天锣鼓,还有那大大小小针织鞋帽厂里传出的织机的清脆声响……热闹,是这方乡村最动听的乐章。
回溯改革开放历程,偃师乡村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流淌着创业精神基因的偃师人打起精神、重整旗鼓,以新理念、新奋斗在希望的田野上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0元,领跑全市!刚刚过去的2023年,偃师在农民增收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小账本,牵动着一家一户的幸福期许,也蕴含着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乡村振兴的成色好不好,说到底要看老乡的钱袋子有没有鼓起来。
伊洛并流,在夹河滩区冲积出平坦肥沃的良田。首阳山街道石桥村,4600亩小麦满目葱茏。“种麦,过去糊口,现在能种出高效益。”村党支部郭长青行事干练。这两年,石桥村以集体经济为纽带,全域流转土地,打造高标准农田,吸引农企和大户发展优质小麦制种基地,在调优结构中拉高了经济收益。
无独有偶中欧体育官网。在邙岭镇, 6万亩黄杨基地占据全国七成市场,从“卖苗子”转向“卖造型”“卖盆景”,小黄杨闯出了新路子;在缑氏镇,一串小葡萄结出了长长的产业链,鲜食、采摘、文旅、酿酒,“甜蜜的产业”越做越大……截至目前,偃师土地流转达30万亩,适度规模经营率75%,各类经营主体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当特色农业走上产业化之路,大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融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蓄水池”。
作为民营经济排头兵,偃师针织、制鞋、电缆等享誉全国。以技能培训为支撑,17.5万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春日寻芳,鹿峰村不可错过。在“山水隐庐·塬上有家”民宿小憩,遥看山野复苏、柳绿花红,怎一个惬意了得!
早些年,鹿峰村从塬上搬到山下,乡间路实现了“白变黑”,供排水做到了一体化。对比之下,老村日渐凋敝,荒芜了宅院,流落了乡愁。
“门前的老国槐、山间的土窑洞,不正是人们寻觅的乡愁吗?”前年,业界知名的宿联文旅入村考察,帮助鹿峰村打开了新思路。
“靠残垣断壁搞旅游,简直是天方夜谭!”面对乡亲们的质疑,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赢得群众支持。
短短一年间,400余处旧宅收归集体运营,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彻底换了模样。同时,村里引入民宿、研学、滑雪、“村BA”等业态,迅速火爆“出圈”。
“鹿峰村的成功运营,值得品味。”宿联文旅运营商凌新建坦言,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抓住了新文旅的风口,树立了市场化的思维,在乡村建设中实现了乡村形态的重塑。
距此不远,翟镇镇甄庄村的蝶变,与鹿峰村异曲同工。漫步其间,一幅幅韵味十足的农民画,在不经意间就拨动了你的心弦。
甄庄村的农民画享誉全国。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乡亲们成立书画社,用艺术点亮乡村。如今,村里还组建研学基地,对外承接墙绘业务,“美丽经济”蒸蒸日上。
当下,以重点片区为单元,以乡村建设为支撑,有机融入新文旅业态,干一片、成一片、靓一片,偃师乡村正加速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亮在环境,更亮在内容。置身其中,党群服务中心不设柜台,群众办事与干部面对面,拉近了关系,消除了距离。养老托幼、便民超市等功能集中布局,乡亲们享受服务更加便利。特别是依托二里头文化优势和针织产业集聚优势,这里打造了产业共富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引领“针织+汉服+电商”融合发展。
乡亲们需要什么服务,乡里中心就布局什么功能。去年以来,偃师把握乡村演变规律,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为本,分级分类打造辐射带动型、独立建设型、个性特色功能互补型乡里中心128个。
可持续运营是乡里中心建设的关键。拿圪当头村的“日间照料”来说,乡贤捐一点,村里补一点,14个村民组的“好媳妇”“好婆婆”轮流服务,让老人吃上了“暖心餐”。
不止于此。当地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场所换服务”“村集体+乡贤+志愿者”等模式,既不增加村级负担,又让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服务更加暖心。
乡里中心是载体,党建引领是核心。偃师全面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大力实施“头雁领航”计划,转观念、提能力、转作风,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偃师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该区将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转变思维理念,强化问题导向,以乡村治理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全力以赴打一场乡村振兴漂亮仗,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