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呵护铁干虬枝 守护“绿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4-05-20 09:07:09    浏览:

[返回]

  中欧体育呵护铁干虬枝 守护“绿色记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资源为前提。

  “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春天里,万物欣荣,纷至沓来的游客漫步在遮天蔽日的翠云廊古驿道,在宁静惬意中领略“国之瑰宝”的奇异景观,感受着“绿色活化石”守护的千年历史与记忆。

  古树,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树名木是一个地方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有着重要的生态、景观、科研及经济价值,反映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程度。

  鉴于古驿道上人工栽植的行道柏树之珍贵,翠云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核心价值组成部分。2015年11月,列入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提名地。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剑阁县更是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精细化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两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清代康熙年间,剑州知县乔钵的一首诗句让两千多年的蜀道古柏诗意盎然、耐人寻觅。

  翠云廊是剑门蜀道上极其珍稀的驿道古柏群,以剑州古城为中心,东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呈“人”字型分布,全长近300公里,其中剑阁境内全长151公里,贯穿9个乡镇,沿线株,尤以蜀道古柏数量最多最具规模。

  剑阁境内现存古柏7803株,其中一级古树7489株,二级古树225株,古树89株。平均树龄1050年,最高树龄达2300年,是目前存世最早、线路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古柏树群,被誉为“蜀道奇观”“蜀道灵魂”“森林化石”。

  翠云廊植柏起源何时?目前,还未有确切的考证和统一的说法,专家学者仍在探寻答案。但历史上,对剑门一线古驿道植树(柏)却有过六次明确记载:

  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第二次是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第三次是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第四次是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年),第五次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年),第六次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

  翻阅古籍可知,剑门一线古蜀道及翠云廊古柏(树)的现象,并非一朝一代栽植形成的,而是经年累月接续栽植的结果。

  据1994年《剑阁历史年表》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李璧……整修官道,两旁植树10万株。”从现在已知史料可知,时任剑州知州的李璧率官民所植柏树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现在翠云廊古柏主体为那时的遗存。而“翠云廊”的名字则取自康熙初年剑州知州乔钵的同名诗序。

  穿过漫长岁月,翠云廊的古柏经历着时序更替,记录着风物的变迁,淬炼成历史文化的特有标志,而这些生动的“活化石”,在电击雷劈、风霜雪雨,以及病虫害的侵袭下,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现,所以,自古以来,剑阁便十分注重翠云廊的保护管理。

  早在明代,便有了驿道栽植柏树“官民相禁剪伐”的规定。到了清代,会在柏树上悬挂书有“官”字的木牌。时期,更是严加保护驿道古柏,对每棵古柏“依序编号,列为专案,并列册备查,以备县长交接”。

  在位于汉阳镇的翠云廊景区,森森古柏以沧桑的身躯彰显了独特的风韵,粗壮的虬枝向天空绽放,撑起一片浓荫。一棵棵古树在这里得到了精心呵护,人树相守,留住“绿色历史”的理念在剑阁县薪火相传,更随着时代的进步愈发坚定。

  2012年,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2014年,《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办法》出台;2020年,“剑阁古柏资源保护检察工作站”挂牌运行;2022年,《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实施……保护古树名木,剑阁县一直在行动。

  近年来,剑阁县更是全面落实“离任交接”制度,完善和细化“离任交接”“离任审计”“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项目古树名木保护方案备案”制度。在换届和工作变动时,县、乡(镇)两级均需离任交接,将古树名木数量、生长情况等内容纳入离任交接和审计范畴。目前,已举办集中离任交接仪式2次,完成县长离任交接2次,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离任交接20余次。

  临近正午,拦马墙景区内,阳光透过古树洒向大地,斑驳的树影与古老的驿道相映成辉。唐林英穿梭其中,仔细察看每棵古柏的生长情况。

  唐林英是景区的护林员,也是景区内110余株古柏的“树长”。“我每天上午、下午各巡视一次。除了日常巡护,还会积极向游客宣传古柏保护的知识。”在古树庇荫之下成长生活的她,对古树有着深深的情感。

  剑阁县积极探索“树长制”保护体系,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网格化保护体系,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加强蜀道沿线个乡镇古树“树长制”履职情况检查和督办。

  在创新区域共治机制方面,剑阁县创新将蜀道古柏资源保护纳入公益诉讼,主动沟通对接省内蜀道沿线的昭化、梓潼、南江、阆中等“四市五地”、检察机关,构建起“司法合作、区域同管、县乡共治”的司法监督机制。同时,成立司法保护机构,以寸步不让的态势从重、从严、从快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剑阁柏,又名‘松柏长青树’,主干笔直,树龄2300年,高27米,胸径3.17米,如松似柏……”在剑阁县,每一棵古树名木上都有自己专属的二维码铭牌,或挂在树干上,或立在树旁。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即刻获取每棵古树名木的名称、树高、冠幅、胸径、树龄、生长状况,历史人文背景等信息,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传奇故事,让游客认识古树、爱护古树。

  这些都得益于剑阁县建立的“一树一档”保护平台。现在,该平台已完成了对古柏逐株定位、标号、登记,实现了身份化识别管理和挂牌保护,其中挂单牌2542个、碑牌7个、群牌(立牌)36个,并对信息进行维护更新,提升了古柏智慧管理科技水平。同时,按照国家古树名木鉴定标准和要求,组建了古树名木专家库,对全县古树名木进行鉴定,实现了省、市、县认定、审定“管理”。

  掌握“分布图”,定制“复壮计划”,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做到了心中有谱。剑阁县实施了“一树一策”抢救复壮工程,共争取资金400余万元,完成濒危古柏抢救300余株,白蚁防治997株,日常养护113株,立地环境改善修复地14处。积极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对下寺镇至柳沟镇段内的蜀道古树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飞机防治作业,防治15个架次,防治里程32公里,防治面积5万亩,覆盖翠云廊蜀道古树2140株。

  漫步在翠云廊景区,在古树盘根错节的根系旁,可以看到一根根不起眼的红线。“可别小瞧了这些红线,这是围绕‘天府旅游名县’巩固提升,实施翠云廊景观提升工程的标记。”剑阁县古柏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小红说,当前,正在对翠云廊景区内步游道两侧多余的竹子和杂乱的灌木、杂草等进行全面清理,使景区内古柏印目、透光亮景、林相整齐。

  据介绍,剑阁县还组织专业队伍对7803株古柏逐一开展生存环境调查。通过采集每株古柏立地生长环境、长势、病虫害情况、土壤结构等因子,全面掌握古柏健康状况。目前,已完成北线月底完成并形成调查成果。同时,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积极推进蜀道古柏生存环境改善科研项目。

  仰头欣赏古树,俯身触摸“年轮”,在时光流转之间,感受生生不息的奇特力量,一代代剑阁人对自然生态的敬仰由此见证,为保护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付出的努力在此发扬。

  “饱见雪霜威剑阁,行看松柏老夷门。”每一棵古树名木在岁月的精心雕琢下,其形苍劲古朴,其态卓越多姿,其韵深沉厚重,引得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一个个广为流传的传说与故事,也成为不少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去年,剑阁县翠云廊古驿道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生态环境获得2022年四川林草生态旅游品牌最受欢迎生态体验线路。

  坚持习生态文明思想,加强林旅融合发展。剑阁县以蜀道古柏为载体,深入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关隘文化、宗教和民俗文化,充分发挥翠云廊优质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欲知地道,物其树。”剑阁县政协文史研究员王绍强认为,古树名木是珍贵的生态要素资源,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的“复合教材”,可创新古树名木教育内容与实践方式,发挥好古树名木“活的历史”教育功能,挖掘其最为明显的地域特征,阐释其蕴藏的文化寓意、价值理念、风土人情,引导人们思考在生命进化中如何“敬畏自然”,生长繁衍中如何“感恩自然”,无私奉献中如何“回馈自然”。

  剑阁县社科联原主席袁小勇建议,坚持“保护第一、科学利用”原则,在实用性和文化性上进行研讨,突出群众参与性,组织研学游、科考游、亲子游等科普教育活动;发挥古树名木价值,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民宿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相结合;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组织古树名木摄影采风以及绘画、诗词比赛等文化精品活动,让人民群众在体验中陶冶情操,获得愉悦感受和精神升华。

  在探寻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市县各级历来十分重视蜀道古柏保护利用,效果明显。市第八次党代会、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全市文化和旅游文化发展大会、全市剑门关核心景区提升规划方案汇报会等重要会议,全都把蜀道古柏保护利用列入重要内容和议事日程、狠抓落实——要做好大蜀道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阐释,保护好古迹、古道、文物、建筑、遗址等实体,推动文物与旅游融合,讲好大蜀道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科学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着力将剑门关景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旅产业发展新典范,为加快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康养度假胜地作出更大贡献中欧体育官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