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之心”:一池水草撬动生态产业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实施51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统筹各类生态要素,以流域为主要单元,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毫无疑问,山水工程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标志性工程。
放眼全国,各个山水工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系统修复,蹚出一条条独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子。
——探寻治水之法。湖南大通湖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省、市、县自然资源部门聚焦总磷超标、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以培育水草的自然方式治理生态问题,一株小小水草撬动了当地生态产业。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是全省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面积82.67平方千米,常年水深1.2米~2.5米,呈锅底状,流域面积924.5平方千米,具有生态涵养、调蓄防洪、水产养殖、旅游和沿岸居民的备用饮用水源地等重要功能,有“三湘第一湖”“洞庭之心”之美誉。
2018年,大通湖纳入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此,大通湖区自然资源局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益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聚焦总磷超标、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生态问题,用自然的解决办法治理生态问题。
在生态修复实践中,通过种养水生植物,将底泥里的磷作为生长养分吸收后,提供给各种鱼虾、螺类食用,从而达到重建水下生物链的目标,妥善地解决了磷含量过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之路。今年6月25日,在长沙市举行的第54个世界地球日暨湖南省第11届“爱地球·看我的”公益宣传活动仪式上,益阳市大通湖生态修复案例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退养、截污、疏浚、增绿中欧体育官网、活水,这是湖南省提出的大通湖生态修复十字方针。同时,湖南省发布第6号省总河长令,以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整治为重点,严格推进污染源头管控、过程减量和生态末端修复,建立大通湖保护与治理长效工作机制。
益阳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落实治理行动中,一是抓区域退养,完成区域内临湖1000米静养鱼塘退养。二是抓截污减排,完成精养池塘生态化改造5000亩;实施大通湖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新建雨污管道8千米,修复管道缺陷650处,新建设智慧截流井3处。三是抓流域疏浚,持续推进河渠清漂清废,打捞水葫芦等漂浮物约1.39万吨,拆除围网23处。四是抓引水活水,开展大湖补水与外排,完成大新河节制闸、金盆河节制闸建设。五是抓大湖增绿,完成主要入湖河流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大通湖南岸湖滨带建设及区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湖内水生植被修复种植水草覆盖面积达34平方千米。
不仅如此,益阳局还积极创新修复机制,邀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发动媒体和社会公众,组织多方建言献策;与高校、科研院所及生态公司合作,开展湖区水体良性运行模式等科研,探索湖区水环境生态修复创新模式,实现共治、共管、共享新局面。
一是科学规划发展,聘请中国科学院带研究所技术团队编制大通湖区水草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全国水草种质资源核心基地、全国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基地和水生植物科普教育基地。二是精准专业指导,邀请武汉大学专家团队对各鱼池水质与泥质情况开展调查并对水生植物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科学提供水草种类搭配及适养水产名录,及时提供水质监测服务与水草种植技术指导。
为打消渔民的顾虑,益阳局从分类退、扶持种、全包销全流程着手,支持渔民转型种水草。该局制定工作方案,统一由大通湖区生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鱼池的整体流转和管理,按照精养鱼池每年800元/亩,光伏池塘每年200元/亩的标准,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费按年结算。根据不同的地段、容量等进行划区分类管理。益阳局还出台了精养鱼池退养减排转型扶持奖补方案,科学制定验收标准和奖励标准,对水草种植达到验收标准的全额发放奖励。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免费向水草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指导、销售推广等服务,按照高于市场价5~10%全部包销。大通湖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该区水草销售额达1000万元,“我们的水草从满足治理使用到逐步外销,再到向景观发展,形成产业,打开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径。”
截至目前,大通湖水生植被恢复面积超26.67平方千米,沿湖植被带修复超65%,湖内水生植物17种,获评“全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优质的生态底色也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益阳局以临湖鱼池面积最多的河坝镇为试点,制定精养鱼池生态转型示范户奖补方案,选取20名临湖的生态转型示范户,以“水草+大闸蟹”“水草+青虾”“水草+龙虾”为主攻方向,实施生态种养转型探索。通过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养殖户探索发展“水草+”多种套养模式。此外,该局还借助新闻媒体、益村平台等网络媒介,加大线上线下推广力度,拓展销售渠道。
采用“水草+”模式的渔民,年亩均收益达1万元。依托大通湖良好的水体资源,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推进“水草+螃蟹”产业发展,形成大闸蟹养殖、销售产业链。利用大通湖东岸11.5千米绿色长廊打造“水乡花海”、湿地科普宣教馆等景点和场所,形成“文化+旅游+教育”的水草研学文旅新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