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小黑哥”:在世界之巅守护雪域精灵一阵轰隆隆的巨响,刚压制完植物标本准备休息的王强赶紧跑出帐篷查看,1米多直径的落石与帐篷擦肩而过,直入木里县大山深处的断崖。
从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时,王强就选择了最艰苦、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植物分类学”。如今已是研究员的他,足迹遍布险峻的西南雪域高原,曾经的白皙少年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喜马拉雅小黑哥”。
2023年,王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员中欧ZO。十余年来,他一头扎进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考察,还组建了“钟补求泛喜马拉雅青年突击队”,科考队共采集珍贵植物标本10万余份,出版的《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称赞。
“踏踏实实地干好国家和人民托付的科研事业,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随时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勤奋刻苦地为国家和人民做事,就是合格的党员。”王强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研究的基石,但很多珍稀植物往往生长在环境恶劣的悬崖峭壁。艰辛和危险,是王强加入植物所前就十分清楚的事情。
2006年,王强还在四川大学植物学专业读研究生二年级,在随导师去新疆考察贝母属植物的途中,他险些坠入悬崖。
白天徒步负重采集植物,晚上熬夜压制标本,几天连轴转下来,王强在进山的车上打起了盹。同伴中途下车找水喝,看他睡得香不忍叫醒。十多分钟后,停在山坡路旁的汽车突然刹车失灵,王强在急速下滑中被摇醒,不会开车的他狂按喇叭,同伴这才发现并迅速追上刹住了汽车。再晚一分钟,便是万丈深渊。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有生命危险。”王强回忆时露出看似轻松的笑容,但绝命悬崖就映在他的目光里。
“铁血川军”是驻在王强心中的一种精神,“‘铁血’就是明知道有危险,但还是会上!”对于从小就喜欢四川名山大川的他来说,守护雪域的植物精灵,似乎是他天然的使命。
2008年,王强前往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
读博的3年里,王强以唇形科冠唇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走遍了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的山山水水,采集了大量珍贵标本,完成了冠唇花属首次世界性的分类学修订。
博士毕业后,王强加入由我国主导的植物分类学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其规模之宏大、参与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之多,创植物分类学领域国际纪录,来自英、日、美等14个国家和国内植物学30余家科研院所的1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是目前正在开展的体量最大的国际合作编研植物志书。
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考察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该地区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理单元,拥有全球50%以上的7千米级雪山和最壮观的高山植物区系,生长着近2万种植物。更重要的是,该地区拥有维管植物2万余种,约占中国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二。
爬雪山,过草地;车在冰路上打滑;树林中的蚂蟥追击,毒蛇拦路,蜜蜂叮咬;无人区的危机四伏……由于泛喜马拉雅地区面积广阔,地形多变,生物种类丰富,王强遇到的危险类型也可谓十分“丰富”。
王强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原始森林搭帐篷过夜,他们最怕的不是棕熊、狼这些猛兽,反而是野牛群,“野牛群横冲直撞,不管不顾。它们力气很大,会直接把帐篷和里面的人踩翻。”
在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植物科考,除了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适应巨大的工作强度,每每结束一天的工作时,满天已是次日的繁星。
万般艰辛,但身为一名党员的王强从不叫苦喊累。他一直记得自己的老师洪德元,在80岁时还登上了喜马拉雅5000多米的雪山。
“洪先生是位老党员。他经常教育我,党员就是要为国家做事,为百姓做事。”王强说,老师在极为艰苦的年代和环境中都是冲锋在前,自己更责无旁贷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直到现在,86岁的洪德元仍每天到单位工作,笔耕不辍地为《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贡献力量。在王强看来,完成这部志书,踏踏实实做好科研工作,就是对合格党员最好的诠释,也是不辜负恩师的培养。
为了团结激发科考队的战斗力,王强还组建了以我国近代植物学研究先驱之一钟补求先生命名的“钟补求泛喜马拉雅青年突击队”,“用老先生的名字命名,是希望形成一支真正能战斗的队伍,激励大家迎难而上,任何时候要对得起突击队的名字。”
10万余份珍贵的植物标本、20余万条拍摄珍稀植物影像数据……这支科考队为我国掌握这一著名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植物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泛喜马拉雅植物志》已完成第10册的编研,距离全书50卷、80册的计划仍任重道远。“接下来要加快速度了,我希望能吸引更多作者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啃下这块硬骨头。”王强坚定地说。
一个物种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作为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甚至一度面临“后继少人”的尴尬境地。
2018年,王强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当选北京分会副会长。他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在北京、香港、成都、嘉兴、吉安、宜春等国内多个城市为学生们做植物科普报告。
令他记忆最深的,还是2021年参加中国科学院“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远赴香港为青少年作的一次科普活动。
在接到活动邀请时,王强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并把其他工作按下了暂停键。他知道,这不仅是一场科普活动,更是一节厚植爱国情怀的课。
王强的科普主题是“雪域精灵”,在介绍完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后,他认真地告诉学生们,这个地区的植物志书正由中国科学家带领国际科研队伍在做。全场学生掌声雷动,三天下来嗓子沙哑的王强知道:这一切,值!
出色的科普工作,逐渐让王强出了圈,还有了不少“粉丝”。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做科普“网红”,为什么不借此转型?
“如果人人都去挣钱,大家都去做轻松的工作,植物考察谁来做?这么多研究谁来做?《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还有那么多工作,谁来完成?”王强反问道。
在他看来,因为科普被大家认识“纯属偶然”,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工作,才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一生的必然”。
因为纯粹和热爱,王强的科普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植物研究。就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又一个从外地赶来的学生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想要进入植物分类学的世界。
爱笑的王强,眼神里泛着别样的光,皓白的牙齿在黝黑的皮肤下格外醒目。他知道,星星之火,必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