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截稻飞虱:虫口夺粮广西是我国连接东盟的桥头堡,不仅是境外植物虫害迁入、迁飞的第一站,也是重大植物病虫害的虫源地和传播、常发区域。作为我国长江流域稻区稻飞虱的主要虫源地,做好广西的防治工作对减轻江淮稻谷主产区的虫害防治压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4月下旬以来,广西发生历史罕见的稻飞虱灾害,一场防治稻飞虱的“人民战争”打响。目前,一个多月的“灭虱大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6月14日,农业部在广西召开了全国水稻重大病虫防控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现场会,向全国植保系统的管理人员介绍了广西区防控稻飞虱的经验。“今年稻飞虱来得比往年早,而且来势汹汹。从3月份到现在,我们一个周末也没休息过。现在,田间的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了。”6月13日,广西区植物保护总站站长王凯学对《科学时报》记者谈起了这3个多月来广西早稻害虫的防控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程遐年在得知稻飞虱大发生后,这位十多年前组织抗击稻飞虱的退休教师又回到了田间地头。“从1月中旬开始,我就到海南岛调查稻飞虱的越冬情况,在我国境内,越冬的稻飞虱只能在海南生存。稻飞虱3月份从越南飞到广西等地,我就在广西观察,并且帮助提出一些防治措施。过一段时间,稻飞虱在这里羽化,要继续北迁,我就会跟着它们北上,到它们的主降区去。”程遐年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由于区位特殊,广西成为境外有害生物侵入的高发区、重灾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介绍说,近10年来,共有稻飞虱、红火蚁、柑橘黄龙病、芒果象甲等8种危险性农业有害生物传入广西,种类数量已超过1955~1994年的总和。2005年广西发生红火蚁疫情,涉及4个市5个县(市、区),发生总面积2万多亩,在国内列第2位。2003~2006年,在北部湾及桂中局部地区连年暴发东亚飞蝗灾害,给周边省区增加了防治压力。
近年来,随着气候、环境、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的变化,广西农作物病虫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张明沛说,广西作为全国第3大水稻产区,水稻重大病虫害呈连年总体中等偏重至局部大发生的态势。广西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主要虫源来自越南北部,一般在3~6月陆续迁入广西,约6~7月由南部稻区迁到南岭以北,波及长江流域;8~9月再由江淮之间及淮北开始向南回迁,回迁到广西的高峰在10月上中旬,一直延续到11月上旬。广西水稻害虫连年频发,不仅发生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而且发生量大、范围广、程度重,发生期延长、主害代增加,全区年均受害面积超过9000万亩次,其中2006年达9319.5万亩次,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260%~280%,对区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张明沛告诉记者,今年4月下旬以来,广西发生历史罕见的稻飞虱灾害。发生面积之广、虫口密度之大、褐飞虱比例之高均为历年之最,导致广西稻飞虱全区大发生、局部大暴发,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也偏重发生。
程遐年认为,除了耕作制度改变等原因,今年在广西严重发生的洪涝灾害和台风天气也给稻飞虱的迅速北迁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指出,洪涝等气象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两大灾害交织发生、交互作用,对今年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稳定增产构成严重威胁。一场虫口夺粮的“人民战争”就这样在广西打响了。
“稻飞虱的发生虽突然,但总会经历从孵化、发育到成熟、羽化的生命周期,摸清楚这个规律,掌握稻飞虱迁飞的时机,就能有效地击中害虫的薄弱环节,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程遐年告诉记者,稻飞虱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有关部门加强重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就能收效显著。“广西今年的防治工作成效确实非常好。”
王凯学告诉记者,按照《广西水稻主要病虫综合防治规范》,广西农业植保系统大力推行“农业防治压基数,科学用药控为害,保护天敌促平衡”的防治技术模式,突出准确测报、达标防治、健身栽培、保护天敌和科学安全用药,大力推广水稻综合防治规范技术,实行全程技术控害。在关键防治时期,大力推广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治技术。“这套规范经过10余年的实践,广大农户逐步接受和养成了按规范实施的、基本成型的防治习惯,规范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农户自觉行动。”王凯学说。
广西从2004年6月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及个人销售和在各种作物上使用甲胺磷等5种高毒有机磷农药及其混配制剂。张明沛说,近年来,广西筛选出5种重大病虫害16项高效、低毒、环境安全性高的替代药剂及配套使用技术。广西植保系统不仅开展了大量培训工作,而且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转变了农户用药观念。广西禁用“两高”农药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生物灾害控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南宁市武鸣县双桥镇的生态防治模式示范点,记者看到田间地头每隔一段距离挂着一盏频振式诱虫灯,有的稻田水中不时能看见鱼儿游动,有的田边搭一个半人高的简易草棚,田里养着几只鸭子。王凯学介绍,“稻+灯+鱼(鸭)”生态模式是广西推广的“猪+沼+稻+灯+鱼(鸭)”生态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效益明显,目前全区推广面积近20万亩。到去年底,全区累计推广诱虫灯5万多盏。群众形象地说:“万家灯火,灯亮虫灭。”
王凯学说,生态模式节省农药,鱼能吞食水稻中害虫,还可吃掉多余的“稻脚叶”,可使稻田通风、透光增强,增加溶氧,提高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每年每亩可节约农药开支10到15元;一般的稻田养鱼每亩可综合增收50~100元。
双桥镇平陆村普通村民苏泉基是当地“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机防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平陆村机防队约有20人,都是从当地村民中挑选出来经过当地植保系统专业培训的,他们统一配备专业防治虫害的机械,统一实施大规模应急防治行动,防治面积达到200多亩。当地村民非常欢迎机防队,因为统一防治不仅成本更低,而且能大面积防治害虫,避免一家一户自行防治,反而让害虫密集转移到其他没有防治的稻田里,造成某些农户的损失。王凯学告诉记者,这里的机防队在5月8日和6月2日进行了两次防治行动,防治效果达91.17%,防治费用5.5元/亩/次,节省成本6.5元/亩/次。
张明沛介绍,广西已建立重大病虫应急防治专业队89支,通过推行政府组织、机防队专业防治、群众参与的方式,着力实施大规模应急防治行动。据统计,5月22~28日,全区共出动人员98.3万人次,出动机动喷雾器3500台次、手动喷雾器68.6万台次中欧体育官网,统防统治面积346万亩次,及时控制了田间高密度种群,遏制稻飞虱大面积扩散蔓延。
张明沛说,广西每年综合防治示范区达100万亩次,带动面上防治近1亿亩次。综合防治区亩产一般增产稻谷20~60公斤,每亩节支增收60~150元。防治后,全区每年挽回稻谷损失20亿公斤以上。“我们必须坚持全面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整合植保各项职能,突出生态安全防控,推进综合防灾减灾。”
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第2代稻飞虱在广西局部地区发生面积520万亩。5月下旬起,第3代稻飞虱接踵而至,预计发生面积将超过1000万亩。尽管今年虫害灾情超出预想,但由于各地高度重视、措施有力、防治及时,广西目前尚未出现大面积连片成灾情况,虫灾得到全面控制。
“广西作为全国水稻主产区,病虫害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对全国有影响,贡献大。广西防控工作在全国防控工作中,时间靠前,工作做好了,可以减轻病虫害向北尤其是长江流域防治压力。这几年,广西在科学防治、综合防治上,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借鉴。水稻病虫害特别是稻飞虱区域性迁飞,防控工作要全国统一部署、联防联治,整体推进。”农业部种植管理司司长陈萌山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农业部就在紧张筹备规划在全国统一部署、联合防治重大植物疫情的工作。
6月15日,危朝安在广西南宁宣布,农业部正式启动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以有效提升植物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确保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贸易安全。
危朝安指出,虽然迁飞性、流行性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它们都有其发生源头和传播路径,尤其是稻飞虱等害虫,源头在国外,一年多次迁入并在国内快速繁殖和来回迁飞,省区间相互影响、互为源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源头治理和区域合作,实行联防联控。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把水稻害虫监测与防控纳入与有关国家农业合作与交流的项目内容;另一方面,要组织跨省区联合监测,建立统一的监测网络,科学布局监测网点,组织开展定时、定点的联合监测,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建立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的病虫测报机制,随时掌握虫情动态和传播路线,及时指导防控工作。
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地理特点、重大疫情的生物学规律和传入途径,我国将重点抓好沿海和沿边阻截带建设。为建设好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我国将强化政府主导和群防群治措施,各地政府将进一步制订防控预案和加强防控规划,设立重大疫情防控专项资金,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各级政府、部门、检疫机构还将进一步明确防控责任,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植物检疫法律法规。各地将成立重大植物疫情专家组,了解周边国家及主要贸易伙伴的疫情发生动态,掌握重大疫情的分布范围;根据风险分析明确重点阻截对象,把握潜在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入的可能途径,科学布局监测点,明确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