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启蒙“公民科学”

发布时间:2024-07-09 02:58:52    浏览:

[返回]

  2014启蒙“公民科学”对于植物爱好者黄洁来说,2013年是充满兴奋与荣耀的一年:由她发现的植物新种“深裂长蒴苣苔”被《北欧植物学杂志》收录发表。作为福建福州市园林系统一名已退休的公务员,她的名字很少见地出现在国际学术期刊中,令国内学界感到惊讶。

  与主流科学家对职业和工作价值的认识不同,黄洁平时更喜欢用业余爱好者、志愿者等称呼来定义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他们恰是徘徊在主流科学界之外的一群人:游历崇山峻岭,记录着生命的平凡与美丽;放眼深邃星空,探寻着未知宇宙的神秘和奇异;关注城乡一隅,感受着社会发展的脉搏

  而大多数人对这种公民科学活动仍感到陌生。公民科学是指非职业科学家、科学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其涉及范围涵盖科学问题探索、新技术发展、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多个方面。尽管国内学者在“公民科学”和“公众科学”两种概念的定义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并不否认民众应该在科学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以及发生在社会领域内的一些突出问题,让这种顺势而为的诉求变为可能。在科学界,公民科学逐渐成为政府与科学家之外的又一重要力量。

  公民科学在欧美国家的发展成就斐然。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英美等国都在推动一项气象历史资料整合的科研计划,希望民间志愿者能够参与整理一两百年来海军舰只巡游各地时记录下来的气象资料。为此,网络公民科学项目“宇宙动物园”发动了72万志愿者。这无疑是公众与科学结合的一个极好的例证。尽管“公民科学”已漂洋过海多年,但在中国,它却始终难以得到主流社会及科学界的接受与认同。

  中国自然标本馆的发展就是一例。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然而,由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监测工作十分庞杂,仅靠科学家很难完成。2007年,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工作中以协助科学研究,在植物所的倡导下,中国自然标本馆正式创建运行。这是一个目前已有8000多个注册用户的公共科学平台,随着志愿者不定期地把拍摄到的植物、鸟类、菌类照片上传,平台每天都有2000~3000张照片入库,目前图片总数已超过400万张。然而,中国自然标本馆却依然面临公众知晓率低、项目缺乏,不被主流学界认可等诸多问题。

  国外社会及科学家为何会给予草根科学爱好者以足够的信任,并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是中国科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充分发挥公众的首创精神以协助科学研究中欧ZO,就有必要让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公民科学走出蛰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