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官网市委领导1961年,西方一批环保主义者筹建非政府的国际性机构——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大熊猫“姬姬”成为基金会标识图案。后来,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deFundforNature,简称“WWF”)。
1960年,英国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调查东非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时发现,东非的野生动物资源已经被人类严重破坏。赫胥黎在英国报刊《观察家》上撰写了3篇文章,呼吁采取行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
商人维克多·斯托兰看了赫胥黎的文章,并致信赫胥黎,倡议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并提供资金保护东非的自然环境。
1961年,皮特·斯科特爵士和一批环保主义者共同筹建了一个非政府的国际性机构——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筹措资金,保护全球的濒危物种。
“标识的意义不言而喻,而且还要克服所有的语言障碍,最重要的是可以轻易地放大缩小。”皮特·斯科特拿出了他在伦敦动物园画的素描稿,画面是一只大熊猫,正是大熊猫“姬姬”。
原来,皮特·斯科特被大熊猫“姬姬”迷住了。当他在伦敦动物园看到大熊猫“姬姬”的那一瞬间,他的心脏仿佛停止了跳动。他在心底暗暗叫好:“基金会标识的原型就是它了!”
1961年7月17日,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第七次筹备会议召开,皮特·斯科特力排众议,确定了基金会的标识。从此,大熊猫的形象登上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的会徽、会旗,成为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的标识。大熊猫“姬姬”是标识的原型。
后来,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更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从事自然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组织。这只微抬起头、半带疑惑望着人类的大熊猫形象,也逐渐深入人心。
1979年,一个名叫南希的美国驻香港记者采访WWF官员:“基金会用大熊猫作为标识,为什么不与中国合作研究大熊猫?”
消息传到WWF瑞士总部,总部决定雇用南希3个月,任攻关顾问。南希很快提交了一份计划书,建议WWF与中方机构会面,讨论合作研究大熊猫事宜。
在此之前,1978年12月,美国史密松尼研究所已向中国递交了一份大熊猫研究的计划书,并同中国相关部门草签了研究协议。
1980年5月15日,卧龙的山野盛开着紫杜鹃。WWF主席斯科特和夫人、世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中国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以及中国林业部的王梦虎一行,来到卧龙牛头山上的“五一棚”——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在路上,他们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踪迹和吃过的竹笋,以及排出的粪便。
1980年5月,WWF正式向中国提出大熊猫研究合作协议方案,并捐赠100万美元,资助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
协议指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一项与全世界人类息息相关的珍贵自然遗产,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
中国与WWF合作研究大熊猫,至今已走过40多年的历程。中国著名大熊猫报告文学作家谭楷见证了全过程。他总结了中国与WWF合作研究大熊猫的三大贡献:
首先,由WWF派来的夏勒博士团队,带来了最新的无线电跟踪设备和先进的理念。胡锦矗教授的团队熟悉四川动物,有着多年野外工作的经验。中外合作,优势互补,将大熊猫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其二,40多年前中欧ZO,WWF投资100万美元,修建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包括兽舍、兽医院、专家楼等,购置了大量仪器和设备。40年来,这里一直是大熊猫繁育攻坚克难、捷报频传的科学重镇。
从更广大的范围来看,从20世纪90年始,中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使大熊猫家园得以保护。按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最新计算,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高达26亿至69亿美元,是大熊猫保护资金投入的10至27倍。这其中,WWF最早投入的100万美元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三,中外合作研究大熊猫,唤起了全国人民的生态觉悟,价值无法估量。由于大熊猫的“保护伞”效应,保护了大熊猫的栖息地,也保护了栖息地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知。
60多年来,大熊猫的绿色旗帜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各种界限,飘扬在地球的每一角落,成为保护地球上动植物的象征。
WWF自1961年9月11日成立以来,为保护濒危野生物种、宣传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享有盛誉。WWF虽然是非政府组织,但主要成员大部分是各国各地区的政要或富有极高声望的人士。
随着WWF的影响力越来越大,1969年10月11日,法国首先将WWF熊猫标识搬上了邮票,这是世界上首枚“WWF邮票”,票面是濒危动物摩弗伦羊(又称欧洲盘羊),WWF熊猫标识出现在邮票上。
1971年6月29日,WWF熊猫标识第二次出现在邮票上——荷兰为纪念贝恩哈德亲王60岁生日,发行了4枚邮票,其中第二枚就有WWF熊猫标识。贝恩哈德亲王是著名的自然保护者和公益参与者,他为WWF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年,他提议筹建基金会并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基金,将WWF的活动范围从非洲扩大到全世界。
1976至1982年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行了印有WWF熊猫标识的邮票。瑞士邮票商人汉斯·格罗斯向WWF提议,应该采取措施统一管理“WWF邮票”的发行工作。基金会决定:印刷有WWF熊猫标识的“WWF邮票”主题必须是在发行国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而且发行国家必须得到WWF的官方授权后才有资格发行“WWF邮票”。
1983年,格罗斯与WWF签订协议,WWF授权格罗斯组织“WWF邮票”的发行和销售工作,而“WWF邮票”销售所得的版税收入成为WWF的重要资金来源。
1983年5月19日,塞拉利昂发行一套4枚“WWF邮票”,成为经过WWF授权后发行的第一套“WWF邮票”,邮票表现了塞拉利昂的濒危动物——大猩猩。
目前,已有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过“WWF邮票”,邮票种类已经超过1700种,每年仍有至少10多个国家或地区发行“WWF邮票”。
“WWF邮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炙手可热的集邮专题,并为宣传保护濒危动物做出了特殊贡献。正如WWF荣誉主席、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所说:“这些精美的邮票不仅可以让任何邮集锦上添花,而且还向公众有效地表达了保护全世界野生动物的紧迫需要。”
1985年5月24日,中国发行T106《熊猫》特种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小型张图案采用了吴作人的大熊猫国画。格罗斯把小型张右面的大熊猫视为“WWF邮票”标识,随即承认这枚小型张为“WWF邮票”,并列入《格罗斯WWF邮票目录》,编号为“025”。
1955年5月5日,原川东森林管理局勘测队野外作业时,在竹林里发现了一只与母亲走散的大熊猫幼仔,被取名为“碛碛”;
从1958年5月到1959年9月,大熊猫“碛碛”更名为“ChiChi”(翻译为“姬姬”或“琦琦”,大多使用“姬姬”名),开始在欧洲大地上游荡;
1972年7月22日,大熊猫“姬姬”在英国伦敦动物园病逝。同年,大熊猫“姬姬”被制作成标本存放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
1980年6月30日,以大熊猫“姬姬”为标识的WWF与中国环境科学协会签署研究大熊猫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