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讲好植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以及植物科学传播中心。
立夏过后,国家植物园中处处生机盎然,万物并秀。流苏树、猬实、楸、四照花等“小众花卉”正在成为观赏主角。5月中旬,“5月花神”芍药也将迎来观赏期,“花中皇后”月季紧随其后,整个5月可谓花事不断,精彩不停。
去年4月,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国一南一北两个国家植物园正式运行,也开启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
我国有高等植物约3.8万种,占全球的1/10,堪称世界植物宝库。一年来,国家植物园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战略植物资源的储备库、植物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代表了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巨魔芋是世界珍稀濒危植物三大旗舰种之一,是世界上单体花序最大的植物。一生只开花三四次,全世界人工栽培开花次数仅100余次。
在引种并精心培育10多年后,2022年7月,国家植物园3株巨魔芋实现了世界首次人工栽培状态下的群体开花,并经人工授粉结出果实产生种子。巨魔芋全生命周期培养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在该物种培育和研究方面的空白。同时,国家植物园还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共同开展巨魔芋开花气味中挥发性成分和释放规律研究,也揭开了巨魔芋开花为什么这么臭的秘密。
巨魔芋的成功培育只是国家植物园取得的成果之一。国家植物园体系规划编制办公室副主任文世峰说,北京和广州两个国家植物园挂牌设立一年来,已进行了活植物和种质资源的收集、科研平台搭建等多项工作。
“两个国家植物园,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文世峰说,国家植物园重点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性植物。华南国家植物园则立足华南、面向全球同纬度生物多样性保护,致力于全球热带带地区的植物保护、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
国家植物园整合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园)、北京市植物园(北园)的相关资源,拥有山地、台地和河漫滩等多样地貌,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境。据统计,一年来,国家植物园完成了植物种类资源本底调查,新增植物2000多种。截至目前,共收集各类植物1.7万多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收藏植物标本突破300万份,占全国植物标本资源总量的13%,国家植物园已成为全国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示范区。
华南国家植物园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华南地区热带带植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2022年以来,该园新引种植物1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8种,目前园内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75万余种,位列全球前五名。华南国家植物园主任任海研究员说,未来将力争保护植物达到2万种左右,占到我国高等植物种类的大半,并实现华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全覆盖。
“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战略植物资源储备库、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以及植物科学传播中心。”国家植物园南园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所高级工程师孙国峰表示,雄厚的科研实力成为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
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国家植物园成功引种来自世界各地的云杉24种,占全球一半以上;成功引种并繁育了我国特有的树种巨柏以及杜鹃兰、丁香叶忍冬等,保护了怒江槽舌兰、喜马悬生兰等多种珍稀兰科植物。
同时,国家植物园在新物种发现、资源植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果。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并描述了贡山角盘兰、墨脱蝴蝶兰、青海玉凤花等7个新物种。“我们还对华北的一个物种刺苞南蛇藤进行了迁地保护。人们曾经一度以为该物种在华北地区没有分布或已经野外灭绝了。2022年经过野外考察,我们重新发现了这一物种并对其进行了迁地保护。”孙国峰说,国家植物园不断发掘、创新资源植物的种质选育,选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新品种,支撑国家种质安全,一年来共获得22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
此外,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国家植物园建设了植物大数据可视化系统,整合了全国宏观植物学的高精度数据,研发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信息系统、外来入侵植物预警系统、国家植物园迁地保育系统等数据产品,形成物种全时空、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数据库。
在华南国家植物园里,怀集报春苣苔的白色小花正在绽放,得益于科技对植物迁地保护和扩繁的巨大推动作用,怀集报春苣苔由国家一级保护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
华南国家植物园率先实现了生物技术、生境恢复技术和种间正关系促进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应用,进行珍稀濒危植物回归研究与示范,成功实现了怀集报春苣苔、彩云兜兰、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等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
一年多来,国家植物园的多项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国家植物园兰花保育团队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暖地杓兰迁地保育研究项目,目前已在云南和广西等地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并正在进行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攻关。同时,团队还对极小种群植物滇西槽舌兰开展了野外资源调查及物种繁育研究,成功实现滇西槽舌兰的种子萌发,并发现其内生真菌对其他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显著作用。基于其资源濒危现状,开展了针对性迁地保护技术研究,已实现试管苗和种子的迁地保护等。
华南国家植物园承担了南方植物资源调查利用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发现新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起点,不了解家底,如何了解生物多样性?”华南国家植物园标本馆馆长罗世孝说,2022年,华南国家植物园科研人员一共发现了33个新物种。为支撑“绿美广东”的生态治理,华南国家植物园向韶关市和肇庆市共派出18位科学家,对口支援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规划(2022—2035年)》和《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已编制完成。文世峰说,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预期目标是通过体系建设,有机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实现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效迁地保护,使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显著增强,植物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受众人数、园林园艺展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迁地保护体系。
“根据规划,国家植物园最北端的樱桃沟后山近300公顷的山林将被划入国家植物园中欧体育,成为原生植物保育区。”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贺然说,这片山林将使整个植物园扩容约一倍,还可以将许多亚高山植物引种入园保育。
国家植物园北园还将建设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计划收集并保护种子、试管苗、DNA等植物离体资源7万种。该项目将补齐国家植物园核心功能,成为国家战略植物资源的储备、研究平台,为国家生物安全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