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体育中央党校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茹:建好高水准国家植物园

发布时间:2024-03-04 18:07:19    浏览:

[返回]

  中欧体育中央党校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茹:建好高水准国家植物园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植物园?建设国家植物园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

  为什么要建设国家植物园?建设国家植物园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家植物园?就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王茹。

  民生周刊:党的以来,我国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务院此时批复同意建设国家植物园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茹:2021年10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峰会上,习主席宣布,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今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批复文件,同意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由国家林草局、住建部、中科院、北京市政府合作共建。国家植物园建设是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进行战略生物资源保护与储备的重要举措,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植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拥有约占全球10%的生物资源, 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物资源在生境破坏、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受到严重威胁。

  《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指出,优化建设植物园是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的重要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有3种,即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基因库(或种子库)。就地保护是指在自然环境中保护物种,包括维护其自然栖息地。迁地保护是指在其自然栖息地之外的场所保护物种。基因库是指储存种质资源(如种子、器官、组织、花粉或基因组)以保护遗传多样性。

  国家植物园是植物迁地保护的重要载体,可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代表的就地保护体系有机衔接、相互补充,同时发挥植物基因库作用,从而实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全覆盖和可持续。迁地保护的范围包括濒危物种、特有物种、作物野生近缘种和旗舰物种,可以实现对珍稀濒危物种、具有国家代表性和战略意义物种的有效保护,同时可以为就地保护的开展提供优先级选择和解决方案。

  民生周刊:国务院批复要求,国家植物园建设要体现国家代表性和社会公益性,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请问,国家植物园在民生领域可以发挥哪些功能?如何更好体现其社会公益性?

  王茹:以植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利用生物能力提高过程。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比如,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全世界估计有万余种陆生植物,而迄今为止仅有150余种被人类大面积种植作为食品,世界上90%的食物来源于20种。

  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有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能力的提高。自然界的许多野生动植物,也许短时间内人类无法进行利用,其价值是潜在的。也许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发现其价值,找到利用它们的途径。因此,多保存一个物种,就会为我们的后代多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我国植物区系约20%的植物种类处于濒危状态。建设国家植物园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保护以植物多样性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家植物园之于民生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光、游览和休闲的去处。批复也明确要求,坚持对植物类群系统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续利用,统筹发挥多种功能作用。

  提高国家植物园的社会公益性,可以重点在科研功能、教育功能和休憩功能三方面下功夫。一是提升以物种保存和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功能,对生命起源、物种进化等基础科学问题深化研究,通过建立保护物种种子库并恢复退化的栖息地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空间,促进经典生物学知识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以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为生物产业提供源头理论支撑和科研支撑。

  二是提升以科普教育和知识普及为主的教育功能,完善展览温室、科普馆、标本陈列室等科普教育设施,提供与环境教育、植物教育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包括知识讲座与研讨会、植物学与园艺学课程学习以及园林设计类课程等,根据不同受众群体设计活动内容,提升大众对环境价值、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认识。

  三是提升以植物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主的休憩功能,除了把国家植物园打造成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塑造出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美丽园景,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通过体验类活动锻炼参与者的实践能力,如需要动手操作的园艺活动、实地考察、特色健身活动等。同时,可以通过艺术类活动陶冶参与者的情操,通过摄影、插花培训、展览及音乐会等活动打造文化艺术氛围。

  民生周刊:在北京,现在已经建成许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许多游览观赏休闲的场所。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国家植物园与它们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王茹: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的定义,植物园是“为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目的而保存有记录的活植物收藏的机构”。可见,植物园的主要功能定位不是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休闲的场所。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植物园给大家的印象却像是一个特色公园,比如北京植物园就是许多游客喜爱的一个景点。从国务院的批复要求看,国家植物园显然具有其他观光休闲场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

  一是在国家植物园既能看到本地物种又能看到外地物种。自然保护区以就地保护为主,而国家植物园是以植物迁地保护为重点,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中欧体育官网,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植物园进行特殊保护。因此,植物园有大量本地其他地方看不到的非本地植物品种,是植物爱好者的“猎奇观赏之园”。比如,北京植物园现有迁地保护植物约1.5万种。

  二是国家植物园既有观光休闲功能,也有生态教育功能。向公众传达保护植物的重要性,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植物园的重要功能。除了具备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场所类似的观赏休闲功能,植物园设置实践基础上的教育项目,观者与植物的互动有了更多丰富的形式,成为“科研教育之园”。

  三是在国家植物园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批复要求植物园建设坚持将植物知识和园林文化融合展示,讲好中国植物故事,彰显中华文化和生物多样性魅力。通过园林、雕塑等艺术形式,传递植物知识,传达环保理念,是现代植物园常见做法。在植物园里,你将能看到彰显生态环保理念和中华文明魅力的艺术,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

  民生周刊: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课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您对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有哪些建议?

  王茹:总的来说,国家植物园建设要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使命,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国家植物园。在植物园规划设计、植物物种保护标准、迁地保护植物数据库、分类分区分级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国其他国家植物园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二是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多主体参与对于激发公众兴趣、拓宽投入渠道、加强科研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制定志愿者计划让公众积极参与植物园活动,建立国际国内的植物园和标本馆资源共享网络,应用数字地图、遥感影像、数字建模等手段建设“没有墙壁的 e-science 实验室”,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国家植物园汇聚科研资源和保护力量。

  三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全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破解现有植物园管理部门化、碎片化等问题,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为目标,在优化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气候带与植物区系特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国家植物园空间布局和网络体系,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搜索